當我們在梅鏡堂的牆外張望與拍照時,一名年紀跟我差不多的男子從隔壁舊屋裡走出來,好奇打量著我們。
我跟他打招呼說這間梅鏡堂有很多故事,我們特地來參觀。對方好奇問我們從哪來?我說我是台中人,小時候就讀附近的力行國小。
對方一聽,立刻笑逐顏開,原來我們是校友,我是力行國小第三屆畢業生,他是第七屆,然後我們開始談起梅鏡堂的種種。
當我們在梅鏡堂的牆外張望與拍照時,一名年紀跟我差不多的男子從隔壁舊屋裡走出來,好奇打量著我們。
我跟他打招呼說這間梅鏡堂有很多故事,我們特地來參觀。對方好奇問我們從哪來?我說我是台中人,小時候就讀附近的力行國小。
對方一聽,立刻笑逐顏開,原來我們是校友,我是力行國小第三屆畢業生,他是第七屆,然後我們開始談起梅鏡堂的種種。
台中進德北路的一條巷子裡,有一棟歷史建築:梅鏡堂。巷弄入口處的巴洛克式瓶型、柚子型柱頭已顯得斑駁,周遭環境也有點雜亂。
走進巷內,看到一棟大門深鎖的閩南式三合院,門楣上嵌著「梅鏡堂」三字,應是出自名家之手。房子看起來有點老舊,但卻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。
二戰期間,日軍在台灣各地共設立了十五個戰俘營,收押的戰俘多達四三五○人。
第一戰俘營在金瓜石,現已整建為「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」(我在臉書介紹過)。
第二戰俘營在霧峰,日前回台中時,特地到霧峰尋找。
來到台中市力行路的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門口,觀望那幅長三十公尺、高十公尺的大型馬賽克壁畫。
那是「台灣工藝之父」顏水龍在1961年的作品,壁畫裡除了有各種競技的選手外,更有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勇奪十項全能銀牌的楊傳廣在擲標槍的英姿。
站在這幅巨大的馬賽克壁畫前,我心裡想的是:我以前看過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