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松山市場,白天的饒河街顯得明亮而稀微。我們彎進一條巷子,來到堤防外的基隆河畔。
松山舊名錫口,是凱達格蘭人巴賽族的社名,意為「河流彎曲處」,因基隆河在這裡轉個大彎。1705年泉州人來此開墾後,因淡水河河運發達,貨物集散,形成繁華的錫口街(今饒河街)。日治時期才改名松山,沿用至今。
夜晚來此地,基隆河上的彩虹橋五光十色。但大白天,堤防上的大型壁畫反而吸引我的注意。它描繪錫口與淡水河運從十七世紀到現在的重大演變。
走出松山市場,白天的饒河街顯得明亮而稀微。我們彎進一條巷子,來到堤防外的基隆河畔。
松山舊名錫口,是凱達格蘭人巴賽族的社名,意為「河流彎曲處」,因基隆河在這裡轉個大彎。1705年泉州人來此開墾後,因淡水河河運發達,貨物集散,形成繁華的錫口街(今饒河街)。日治時期才改名松山,沿用至今。
夜晚來此地,基隆河上的彩虹橋五光十色。但大白天,堤防上的大型壁畫反而吸引我的注意。它描繪錫口與淡水河運從十七世紀到現在的重大演變。
午後和妻子搭捷運到松山站,走出二號出口,迎面就是松山市場的入口。
市場古典的招牌與造型,和周遭的新穎高樓相較,老舊得可愛。市場比想像小很多,又是公休日,多數商家都沒開,一眼望去,顯得狹窄、暗淡而殘陋。
從唭哩岸往復興崗方向走,轉進中央北路三段40巷,經桃源國小再往上,就可在山坡地上看到一個景觀相當好的公園:嗄嘮別公園。
不知怎麼唸,可參考它的英文名字:Shalaobie Park。
難道又跟原住民有關?沒錯,這裡原是凱達格蘭人嗄嘮別社(Halapei 或稱 Sialawbe)的居住地,部落範圍在捷運北投到竹圍沿線各站一帶。
台北捷運淡水線,有一站名為唭哩岸,感覺應該是來自原住民的稱呼。
先上網搜尋,沒錯,凱達格蘭族稱此地為Ki-Irigan,意為「海灣」。因為此地是昔日淡水河自北突出的彎曲地帶,形似一個海灣,故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