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身穿花紅長洋裝,風吹金髮思情郎,想郎船何往,音信全無通,伊是行船逐風浪。放阮情難忘,心情無地講,想思寄著海邊風。海風無情笑阮戇,啊~~~毋知初戀心茫茫。」
在腦中盪漾著熟悉、溫婉而又有點哀怨的女音〈安平追想曲〉歌聲中,我們來到了台南安平舊東興洋行前的金小姐藝術公園。
「身穿花紅長洋裝,風吹金髮思情郎,想郎船何往,音信全無通,伊是行船逐風浪。放阮情難忘,心情無地講,想思寄著海邊風。海風無情笑阮戇,啊~~~毋知初戀心茫茫。」
在腦中盪漾著熟悉、溫婉而又有點哀怨的女音〈安平追想曲〉歌聲中,我們來到了台南安平舊東興洋行前的金小姐藝術公園。
蕭壟勇士「飛番」程天與不只受西拉雅人傳頌,北頭洋還有他的墓。
我們用谷哥導航,在距離北頭洋文化園區不遠處的一個路邊,看到「飛番墓碑沿革」的告示。
但告示牌後方卻是一大片有半人高的蔓草,根本看不到什麼墓碑。
在北頭洋文化園區眾多關於西拉雅蕭壟社的實體與圖文介紹中,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傑出的蕭壟勇士——「飛番」程天與。
其實以前就在新北投的凱達格蘭文化館看過關於他的簡介,這次,終於親自來到他的家鄉。
據傳蕭壟勇士程天與有飛奔絕技,曾被帶到北京,在乾隆皇帝御前表演。
從北頭洋的蕃仔寮山下來,看到一座年代久遠的古井,那就是有名的荷蘭井。旁邊立牌介紹說:
荷蘭據台期間(1624–1662),宣教師巴維斯在北頭洋建教堂,從東印度公司引進121頭牛,教導蕭壟社西拉雅人放牧耕作,並開鑿此井做為民生用水、牲畜飲用,族人賴以維生三百多年。
後來因供應自來水,荷蘭井漸被遺忘,終為山丘風沙所掩蓋。直到1998年經耆老指認,才雇工挖出而重見天日。
在台南佳里的北頭洋,走進陳設簡單的立長宮,看到神龕上豎立著手寫的「阿立祖」神位,供桌上則擺著大小、形狀不一的壺、瓶、罐、甕等。
宮門兩側有鹽分地帶作家吳新榮所題對聯:「一口檳榔祭阿立祖,千壺醇酒念先住民」。取名「立長宮」有「阿立祖源遠流長」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