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錫口碼頭的無聲嗚咽

 走出松山市場,白天的饒河街顯得明亮而稀微。我們彎進一條巷子,來到堤防外的基隆河畔。

 松山舊名錫口,是凱達格蘭人巴賽族的社名,意為「河流彎曲處」,因基隆河在這裡轉個大彎。1705年泉州人來此開墾後,因淡水河河運發達,貨物集散,形成繁華的錫口街(今饒河街)。日治時期才改名松山,沿用至今。

 夜晚來此地,基隆河上的彩虹橋五光十色。但大白天,堤防上的大型壁畫反而吸引我的注意。它描繪錫口與淡水河運從十七世紀到現在的重大演變。

錫口碼頭的無聲嗚咽

錫口碼頭的無聲嗚咽

 走到壁畫盡頭,看到基隆河邊有一個現代化的小碼頭——錫口碼頭。居然回復舊日的名稱,似乎想要重現過去的榮光。

 但禁止進入的黃色塑膠封鎖線卻圈住了入口周邊,而水邊的兩隻小天鵝船,更不知已經寂寞了多少時日。

錫口碼頭的無聲嗚咽

錫口碼頭的無聲嗚咽

 淡水河水在陽光中緩慢地流著,似乎在提醒:很多已經流逝的東西是再怎麼追也追不回來了。

 錫口不再、河船不再、繁華不再,再新穎的碼頭也如流水般成了無聲的嗚咽。

 有些東西需要保留,有些東西則難以重現,希望我們能有智慧區分這兩者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王溢嘉 的頭像
    王溢嘉

    王溢嘉的台灣人文旅讀

    王溢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